课时4全民守法课标内容质量标准核心素养搜集材料,阐述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水平3-1列举全民守法的事例,描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政治认同:认同全民守法的要求及其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水平4-2评析公共参与的实例,展现我国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用辩证思维与历史思维独立思考,以建设性批判的态度,回应社会转型的复杂变化,有所作为。水平4-3列举生活中守法的实例,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意识:选用守法的实例阐述法治思维的表现,以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自觉行动,投身于法治中国建设。水平3-4选用守法中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例,阐述运用法治思维的意义,论证尊崇宪法和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公共参与:比较公民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角色行为,展现公共参与的理性行动能力。【趣味导入】想一想1.以上图片说明了全民守法的要求有哪些?全民守法的含义是什么?2.如何推进全民守法?提示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全民守法的内涵全民守法的特征在于守法的普遍性与自觉性,前者决定了守法的广度,后者决定了守法的深度。守法的普遍性越强,越能促进守法的自觉性,守法自觉性的提高又会拓展守法的普遍性。(1)含义: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意义: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3)要求①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③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2.推进全民守法(1)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提醒从全民守法的主体来看,执政党是首要的主体,国家机关是关键的主体,公民、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是最广泛的主体,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士也应守法。(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拓展推进全民守法的路径包括:以权利型守法观为指导,使社会成员由被动守法向主动守法转变;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意识;完善全民守法的激励机制、惩戒机制、法治教育机制,建立有效的守法监督机制等。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状态。()提示×。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建设法治中国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监督者。()提示×。建设法治中国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3.公民在行使自身合法权利时,不允许损害其他公民的利益。()提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4.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提示×。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5.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加以维护。()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