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和全国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光辉灿烂的新纪元的开始。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将开始。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的,数千年的封建压迫,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22年的国民党独裁统治,给中华民族留下严重的恶果,新中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3.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祖国大陆实现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4.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三、要求培养学生能力:1.通过对新中国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概括问题的能力。2.通过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要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3.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4.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二、祖国大陆的统一用心爱心专心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2.西藏和平解放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美帝国主义出兵朝鲜并派舰队侵入台湾海峡2.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3.抗美援朝的胜利及意义四、土地改革运动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意义五、镇压反革命运动六、三反、五反运动1.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原因2.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用两课时。本课重点:新中国的诞生及历史意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斗争。本课难点: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目的和性质。二、在讲述本课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讲明从这一章开始学习的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要向学生讲明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根据历史发展的情况,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本章讲述的是第一阶段的历史。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一目,需要讲明新中国成立条件成熟的主要表现:①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③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④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目,需要讲明四个问题。用心爱心专心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次大会召开于1949年9月。地点北平。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教师要注意它与1946年初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这次政协会议在筹备期间曾称为“新政协”,以区别于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来自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部队、团体、各地区、民族和华侨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大团结。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包括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副主席;确定首都、国旗、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