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与当时的民族状况,西晋末年与十六国时期的战乱及其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改革的主要内容:整顿吏治,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改革的历史意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与西南等地区的民族融合。2.能力与方法通过西晋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战乱情况进行分析,培养他们逐渐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较为全面分析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通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和影响,分析评议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培养他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维能力,并且逐步掌握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方法。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与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与论证、表达的思维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在中国历史上各族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用心爱心专心难点: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历史地图《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与作用简表、关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材料。学生:收集、整理当代中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和睦相处的事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访当地民族事务部门或统战部,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回顾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着重说明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与内地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至于是采取提问方式,还是采取讲述方式,则视任教班级的学生状况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而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五胡”的内迁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原来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越过了农牧分界线,迁徙到辽西、幽州、并州、关陇等地,同汉族杂居相处(出示地图《西晋末年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最初,这些少数民族大多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他们的内迁使民族关系日益复杂,但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各族杂居必然使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数百万人入居中原地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输租调”,“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还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一用心爱心专心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据记载,魏晋之时,太原一地“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关西扰乱,频岁大饥,秦、雍六州民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之类的记载多见于史。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相继发生,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步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使他们理解西晋的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各族的剥削与压迫,激化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关于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情况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多作处理,如学生问及,可略作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