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案一、简明所谓简明,就是指语言的简洁、明晰。即用最少的语言符号,传递所必须表达的全部信息,做到表达明确清晰,有条理,不罗嗦,无歧义。由此要注意不滥加省略,不滥用结构复杂的长句,用准标点符号等。主要题型有三种:1、删改所提供材料中有重复的文字和与中心无关的信息。2、变换原材料的语体。(口语改书面语,书面语变口语)3、辨析有歧义的语句。其中第三种题型是重点。消除歧义的方法主要有:(1)停顿消除法:短语或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2)重音消除法:有些词语的不同重音会造成歧义。(3)变换词语法:如: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以前”、“前往”。)(4)语序消除法:不同层次和关系会造成歧义句。(5)语境消除法:一些兼类词会构成歧义。如:“劳动”既可作动词,又可做名词。“语言表达简明”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其考查的形式是,提供四个选项,选出其中表意简明(或不简明)的一项,也可以是提供一个语段,修改不够简明的地方,或者判断对不简明的地方所作的修改是否正确。无论考查形式怎样变化,考查点是相同的。做这类题,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看语句(语段)中是否有意义相同却重复使用的词语,如果有,根据表意的实际情况,考虑这些重复是否必要,删去后能否影响表达效果或能否用其他的词语代替。2、看语句(语段)在表意时,是否达到了表意明确不产生歧义或不使人费解。特别注意多重定语中表数量的定语位置是否得当,状语的位置是否得当。“和、跟、与、同”等类词语的词性在本语言环境中是否固定;承前或蒙后省略了主语的语句是否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一个语句作不同的停顿,是否有不同的意义。例、下面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2000年高考题)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1)学术研讨会。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2)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3)。“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七十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议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4)研究的情况,展开可热烈、自由的学术(5)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6)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这句可改为。[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简明运用语言的能力,D级。解题时应先分析哪些可有可无,哪些重复,哪些可用指示代词指代。这些分析必须依照上下文,因而要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判断。此题是考查简明和“内部语境”得体的一个范例。这是一则小报道,或称为短讯。短讯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最精炼的文字,非常简短扼要地说明一件事、一个问题的报道。该题解决的思路完全是由文体本身的要求决定的。答案:应删去的是(3)(6);应省略的是(5)可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2)处已说清了会议名称,(3)处明显地照录(2)处原文,重复罗嗦,应当承前省略。(6)处“学术”一词也属多余,因为标题和(2)处已清楚地说明了会议名称与性质,所以“展开了热烈、自由的讨论”,不言而喻是指“学术”,应删除。由于前文已三处[(1)(2)(4)]点明了会议内容,本着简明的原则,(5)处可用指示代词,即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便可以了。二、连贯所谓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这类考题主要是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主要题型有两种:1、排列句序;2、复位填充。其中以第二种题型为主,复位填充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点:(1)话题要统一:所谓话题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合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联系,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无关的话不搀杂在一起。(2)保持合理的句序:常用的句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