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细菌的启示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3.积累词语,掌握“豁免”“一以贯之”“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束手待毙”“砥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词语。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的语言特点。三、教学时数2课时。四、预习要求1.扫除文章障碍,积累字词,通读课文。2.了解文体特点,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要点。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听写下列词语:名副其实,得天独厚,一招鲜吃遍天,一以贯之,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束手待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砥砺。(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在“非典”的日子里,人们谈“菌”色变,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学者郑也夫的精彩演讲《细菌的启示》,让我们去看看细菌真的是那么可怕吗?(三)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确:这篇演讲稿作者主要从“认识细菌”和“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两方面告诉我们细菌并不可怕。学生通过阅读能把握住细菌的性质和特;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四)学习“认识细菌”。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细菌的性质和特征。1.生物界元老2.无所不在3.发挥重要作用4.不可毁灭性5.寄生学生画出各段的中心句。(五)学习“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教师把握住重点突破文章的最后两段。学生活动:1.朗读。2.归纳主要内容,教师指导归纳大意。(“当我们从生物的世界到人类的社会…….开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在“非典”期间……谢谢大家“可归纳为,作者演讲的目的。)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细菌,认识了细菌,并牢记——细菌并不可怕。(六)布置作业: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请说出你的理解。第二课时(一)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让学生找出句子来分析。1.作者在演讲中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生动的比喻。2.文中大量设问句的运用。3.作者通过许多生动而新鲜的例子来引起鸣众和读者的兴趣。4.文中很多处运用数据来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1)文章第一段,从时间上讲,细菌存在的历史最古老,但是作者不说“古老”,而说细菌是地球上的“元老”。“元老”这个字眼,本来是指人类政治、社会集团中资格最老、影响力最强者。这和细菌有根本的不同,但是,用了这个词语,特别强调其年代久远不可小觑,带有一种轻松、调侃的意味。(2)细菌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细菌的知识,难免抽象。作为科普文章,作者尽可能把它具体化、感性化。如讲到“寄生”这样抽象的科学概念,作者用了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小结:尽可能让抽象的科学道理和日常感觉缩短距离,是科普文章基本手法之一。(3)通常,我们把“杀菌”、“灭菌”等等,经常在挂在口头上。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从科学角度来说,消灭细菌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事实上:其实人类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彻底消灭细菌,人类也没有能力办到。把日常生活经验和科学道理放在直接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中,从心理学来说,这是引起好奇、关注的手法。从文章的写作方法来说,就是从感性经验提出理性问题的方法。(4)严格来说,人类并不需要消灭全部细菌,因为有些细菌是有益的。这里的关键词语是“有害的”和“有益的”,有了这二者,论点就比较严密了。这里有一个形成论点的技巧,当你发现初始的论点不够准确,涵盖面过分宽的时候,就用得着这种方法,就是把论点加以限制。在前面加上限定的词语:不是要消灭全部细菌,而是一部分,“有害的”一部分。(5)“抗生素”的事例。这个例证,举得很有智慧。本来论据的任务,就是对前面的论点加以说明。但是,这个论据却不但是说明,而且把论点发展了。这个材料,是一个历史经验的总结:二十世纪初,抗生素代的到来,给人类造成了错觉,以为人类对细菌的斗争已经大获全胜。但是,很快就被证明是错误。这个历史经验的材料好处是,不但说明了前面的论点,而且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把更深刻的科学原理的一系列因果揭示出来了:1,由于细菌产生了抗体;2,抗体的产生是由于细菌基因复制总是有变化;3,复制的速度又是很快的,而人类繁殖却很缓慢。小结:强调科学道理和日常生活感觉的不同。(二)品味本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