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难点: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突破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学生准备: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研讨《采薇》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2、学习《十五从军征》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3、研读《送别》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一、学习《采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2、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4、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3、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的无奈。二、学习《十五从军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2、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1、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2、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三、学习《送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2、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3、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1、认真读诗,体会诗的形象性。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3、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研析《清平乐》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一、研析《清平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讲解词的基本常识。2、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3、范读《清平乐》,注意读准字音。1、作好记录2、听教师介绍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4、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