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毅公逸事》【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词语及语法现象;2、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3、学习左光斗举荐人才、锄奸救国、坚贞不屈的高尚品德。说明:《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高三学生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学习本文描写人的方法。本文不仅有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描写,更重要的是,作者采取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作者写史公的忠勤职守以及对左公家人的尊敬,目的是为了表现左公的卓越见识及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教学重难点】1、选材的典型性和细节描写的生动性。2、通过整体阅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对具体词语的感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说明: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在教学生学习如何写人,可是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写作上让他们最头疼的却还是记叙文。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会为围绕主题选材,不会刻画人物。而本文恰恰就是一篇绝好的写作记叙文的范本。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圈划出文章中刻画人物的关键动词,之后引导学生以此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人物形象刻画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高一时我们学过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章朴素简洁,感情自然动人。清代的桐城派奉归为宗师。这与桐城派始祖方苞最早师承归氏有直接联系。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方苞,字灵皋,号望溪,人称望溪先生。清代安徽桐城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三大家”,为三大家之首,桐城派创始人。著名散文家。2、解题左,指左光斗。忠毅公是他死后由朝廷追赠的谥号。封建社会凡朝廷大臣或社会知名人士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贡献朝廷给予“谥号”。“逸事”又写“轶事”或“佚事”,指的是为正史书所不载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迹。这些事迹一般比较琐碎,但能说明被记者的品质、性格等。3、关于左光斗。左光斗,字遗之,清安徽省桐城县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7年)中进士,官封中书舍人,因杨琏上疏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左也参予了其事;另,左又与高攀龙一起指控魏死党之一的雀呈秀贪赃一案,致使魏及其党羽十分恼恨,后被魏忠贤指使党羽罗织罪各(谓其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熊廷弼因失陷广宁,被下狱,请求减罪)而下狱,被折磨惨死在狱中,死时51岁。直到崇祯即位,杀了魏忠贤,左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追赠为右都御史和太子小少保衔。南明福王即位,追赠谥号为“忠毅”。三、整体感知1、字词解析①注音释义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炮烙(luò):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眦(zì):眼眶。俟(sì):等待。述其事以语人(yù,告诉)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衣裳(cháng):古代指裙子。躬(gōng)造左公第:(躬:亲自。造:造访,到……去拜望。)蹲踞(jù):踞有蹲或坐的意思。使将士更(gēng)休:更换着休息。解貂(diāo):貂是一种哺乳动物,皮毛珍贵。②词性活用从数骑出(使……跟随动词的使动用法)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名词作状语)蹲踞而背倚之(用后背,名词作状语)手长鑱(手──拿着,名词用作动词)③一词多义【则】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只,仅仅。副词)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是,原来是。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漏鼓移则番代(就。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虽】虽家仆不得近(即使。表示假设关系)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张衡传》)【焉】卒感焉(于之<对此>。兼词)于是余有叹焉(不译。语气助词)万钟于我何加焉(呢。表示反诘语气助词)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盘盘焉,囷(qun)囷焉(地。形容词词尾,助词)2、句式解析省略句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叩之(于)寺僧(省介词)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3、难句解析①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微行”,官员穿着平民的衣服出行。“从”“使……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