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课前导语时间洗尽铅华,岁月催生白发。物是人非,伤感满怀。感时伤事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词人常因一事而发感慨,抒写心中的感慨。常见的有春花秋月中的人生感怀,吟咏风物中的遣怀寄慨,怀古咏史中的兴亡之感和亡国之痛的哀吟等。理解这类词,要结合作者及创作背景,弄明白感慨的缘由,体味词人寄寓的真挚情感,学会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朗读、品味、联想,体会宋词的抒情手法和词的意境美。学习本课,学会在细致的观察中融入观察者的情感,做到物我相融地表情达意。蝶恋花一、词人名片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初考进士,未取。五年后再考又未取。他忍不住发了牢骚,写下了著名的《鹤冲天》,广为流传。三年后再考,好不容易过关,发榜前却被宋仁宗给勾掉了,绝望之极,流落民间,专写歌词。47岁,终于登进士第。曾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病疫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寄柩僧寺。二十余年后,王安礼知润州,出资葬于北固山。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专业”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词长于铺叙,工于写景言情,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流畅自然,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其词反映了中下层市民和自己身世穷愁之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有《乐章集》传世。二、诗词故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原名三变。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考进士时,曾因此而被宋仁宗黜退:“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致使仕途坎坷。此后柳永便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三、文题背景蝶恋花,《彊村丛书·乐章集》题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别名。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一首怀人之作。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表达了主人公为爱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并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提示《蝶恋花》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词中最能表现主人公主要情绪的词语就是“春愁”。表现愁苦无法排遣的句子是:“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词中表现了主人公对思念无怨无悔的句子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诵读时应从理解该词的意象着手,通过对情景交融艺术特色的把握和对该词佳句的理解,以求准确把握诗人传达出来的感情。二、悟读,诗情画境我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会理解靠在栏杆上的心情。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作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三、品读,鉴赏评析1.古人作诗填词,很注意锤炼句子,所谓“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指出柳永《蝶恋花》的佳句,并作简要说明。答案《蝶恋花》的词眼就是最后两句。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词非常警策,不仅写出了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而且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所谓形象大于思维,这两句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可以用来表现本词所要表现的真挚爱情,也可用以表达对理想、对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2.词的上阕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危楼”“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