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内容及解析内容:本课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及其生生不息的内在品格;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装扮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各具的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解析:本框题内容包括三个目题。第一个目题: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关于文学艺术,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学艺术的作用,即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到的作用。二是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关于科学技术教材讲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是从总体上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三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四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第二个目题: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第三个目题: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地位和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3、运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能力目标:1.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3.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教育学生尊重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难点: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景一(播放一组民歌组合:分别是《康定情歌》《刘海砍樵》《茉莉花》《绣荷包》《大坂城的姑娘》,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问题)问题1:你能知道这一组合中有哪些民歌吗?生:有《康定情歌》《刘海砍樵》《茉莉花》《绣荷包》《大坂城的姑娘》等。它们分别流行于四川、湖南、江苏、河北和新疆一带。教师总结:我国不少地方的民歌,包含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反映了那个民族或地方的精神追求。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吗?我国许多优美的民歌,流行于特定的区域,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也说明了这个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正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推进新课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情景二(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这个省有一市镇,叫做泉州,他们在那里制造各色优美的瓷器,并由那里远销到全世界。它品类丰富,价格又极便宜。”这是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述的中国见闻。材料二:“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这是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的看法。材料三:“‘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是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的结论。问题2: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教师总结: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