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契丹国的建立;辽的“蕃汉分治”制度;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西夏国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夏宋和战。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讲述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过程、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2.通过分析、对比宋辽、宋夏议和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契丹、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2.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要点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1.契丹的兴起2.契丹政权的建立3.“蕃汉分治”制度二、宋辽的和战1.宋辽战争2.澶渊之盟用心爱心专心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1.西夏的建立2.西夏的政治制度3.宋夏的和战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所以契丹建国及制度和西夏建立及制度是重点,民族关系中重点是“澶渊之盟”。本课难点:本课民族关系中,和战交错,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是教学中的难点。二、本课主要介绍了两大内容,一是契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二是党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教材首先交待了北宋建立时所面临的民族形势,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有一初步了解。然后教材按照先契丹、后党项,从两个民族的起源、居住区、社会生活方式、对中原封建文化的吸收、政权的建立以及与宋的战、和,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三、新课开始前,先挂《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说明北宋并不是我国完全统一的王朝。当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存在着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同北宋政权处于一种并立的状态。四、“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一目,教材介绍了三个问题:1.契丹的兴起;2.契丹政权的建立;3.“蕃汉分治”制度。关于“契丹的兴起”,教师要讲清两点:契丹的起源;契丹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特别是在讲述契丹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时,要指导学生对契丹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原因,指出定居生活和农耕生活的进步性。关于“契丹政权的建立”,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第一,政权建立的条件。包括契丹各部的统一;农业的推广;对汉族封建文化的逐步接受。其中,契丹各部的统一是最主要条件。第二,政权的建立。对于这一点,应讲清契丹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第三,政权建立的影响。它主要指契丹社会的进步。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时,一方面要结合地图,要求学生了解契丹国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分析契丹社会的进步,表现在统治制度上。政权建立后,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对于“契丹从后晋皇帝手里得到幽云十六用心爱心专心州”这一问题,教师可做适当的知识补充和分析:契丹为什么会得到幽云十六州?它产生了什么影响?“契丹政权的建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耶律阿保机进行讲述的,所以教师在讲完这一部分内容后,要组织学生对耶律阿保机这一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可从统一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建立政权、发展势力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耶律阿保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不仅促进了契丹民族的发展,也促进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关于“蕃汉分治”制度,初中教材没有涉及,而且理论性较强,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讲解外,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对这一制度进行分析,以求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建议教师先让学生回答“蕃汉分治”制度的内容,然后提出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辽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蕃汉分治”制度?2.这一制度有何特点?3.“蕃汉分治”制度的实质怎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不同情况,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个系统。这种制度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