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课题文言文翻译(一)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能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以提高得分率。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参考授课方法点拨式、讨论式、练习式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一、修改常见的翻译失误(在原句中改)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误译:晋国侯爵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等。晋国国君和秦国国君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等。2.把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能把今义当古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不吝啬珍珠宝器肥田沃土。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旧知回顾2.讨论修改错译句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要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孙权把曹操的书信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误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9.应当译出的词语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孔子说:“学习后要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较多,这类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3.总结出错点,归纳翻译细则。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课外作业完成学案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