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案总第41课时课题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学目标(目的)识记明清对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的管辖;分析民族交往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难点:理清边疆地区众多民族的头绪(按地理方位)。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和管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学过程: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成因: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成因:经济空前繁荣;君主专制加强;统治者对民族关系的重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同蒙古(北方)、新疆(西北)地区关系的加强1.明朝与蒙古地区的关系(1)明朝初期,蒙古分裂(鞑靼、瓦刺等部),各自为政;受明册封,边境安宁。(2)明朝中期,瓦剌强大,进逼北京(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修缮长城,加强防范。(明长城:鸭绿江——嘉峪关;秦长城:辽东——临洮)(3)明朝后期,鞑靼强盛,受明册封;封贡互市,汉蒙友好。(鞑靼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修呼和浩特城)2.清朝与蒙古地区的关系(1)明末清初,蒙古分为三部,清朝实施“联蒙制汉”方针;漠南——归属清朝;漠北——称臣纳贡;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势力渐强,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西迁东欧。(2)平定准噶尔叛乱(康雍乾三朝,康熙帝时只平定噶尔丹的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外蒙古)。(3)乾隆时,土尔扈特部回归,这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反映。蒙古族地区历史涉及的主要政治人物(铁木真、忽必烈、噶尔丹、渥巴锡)。3.清朝与新疆地区的关系乾隆时,平定回部贵族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回部:清朝称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的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为回部。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1)两汉:张骞通西域;设西域都护;东汉班超经营西域。(2)隋唐: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管辖(安西、北庭)。(3)宋元:北宋与西夏的和战;蒙古灭西夏。(4)清:平定回部贵族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勘分西北界约记》;建新疆行省(1884年)。二.同西藏地区(西南偏西)关系的加强1.明朝对西藏的管辖用心爱心专心(1)设机构——乌思藏都司(基层政权,民族自治)。(2)建制度——僧官制度(法王)、卫所制度。2.清朝对西藏的管辖(三大措施)(依次是顺康雍乾时期)(1)册封制度①顺治:达赖喇嘛(顺利到达);②康熙:班禅额尔德尼(健康班车)。(2)驻藏大臣(雍正时)。(3)金瓶掣签(乾隆时)。西藏地区是何时被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版图(元朝宣政院)。中央政权与西藏的关系(1)唐:吐蕃(并立王朝;和亲)。(2)两宋:与吐蕃并立。(3)蒙古汗国:招降吐蕃。(4)元:开始管辖(宣政院辖地)。(5)明:都司、卫所(6)清:三大制度。(7)中国现代史:西藏和平解放;三条入藏公路(新藏、青藏、康藏);援藏好干部(孔繁森);一条入藏铁路(青藏铁路)。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三.“改土归流”(西南偏南)和台湾府(东南)的设置1.“改土归流”(1)含义:取消土司(少数民族首领)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不世袭、有品级、有一定任期的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2)背景:元朝以来的土司可以世袭,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3)过程:①明朝开始实行(地区很有限):沿袭土司制度(世袭制、自主权;开始改土归流(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开始建省)。②清初大规模推行: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创造条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4)意义:加强中央统治;改变落后纷争;促进民族交流;巩固国家统一。2.台湾府的设置(1)明末:荷兰侵占台湾(1624—1662年)。(2)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1662年)。(3)清军进驻台湾(1683年)——施琅(澎湖之战)。(4)清康熙帝:设台湾府(1684年,属福建省)(加强联系,促进开发,巩固海防)。四.清朝的疆域1.清朝疆域:(结合地图,用口诀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