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兴三中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分配制度考点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考点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⑴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对象:个人消费品。△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实现形式(了解):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②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⑵存在的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判断: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有:①国企工人的收入(不选);②国企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判断:按劳分配收入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⑶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⑷为什么A.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资分配)。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地丰富)(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此决定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①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不是人生第一需要和热身手段);②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存在着旧式分工)(报酬体现劳动的差别)。B.重要性(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效率);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公平)。※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收入与其劳动成果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现阶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尚不能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判断:①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考点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它分配方式:主要有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存在于个体经济中)A.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B.特点:个体户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既有劳动收入,又有非劳动收入,但主要是前者)。⑵按生产要素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A.含义(了解):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B.具体形式(了解):①劳动要素收入: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②资本要素收入: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③技术要素收入: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如: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④管理要素收入: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⑤信息要素收入⑥土地要素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等。▲判断: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属于按劳分配。②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利于克服平均主义。③股份分红体现对剩余劳动的部分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