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洛阳牡丹记》二、本周学习目标通过讲解《洛阳牡丹记》,达到三个目标1、了解作者欧阳修、了解积累素有“国花”之誉的牡丹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2、品读文章简明流畅的说明性文字,鉴赏文本涉笔成趣、折射现实的独具一格的大家手笔。3、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文言词语的知识。三、知识归纳总结1、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为谏官,正直敢言,要求改革政治,受到政敌打击,多次被贬降。以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晚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趋向保守。欧阳修是史学家,与宋祁共同重编《唐书》,为区别于后晋刘昫监修的《唐书》,后称《新唐书》。又独自编写了《五代史记》,为区别于宋初薛居正监修的《五代史》,后称《新五代史》。他又是目录学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诗话”形式。他也懂园艺和工艺美术,著有《洛阳牡丹记》、《砚谱》。他还精于书法、绘画的鉴赏。他提倡文学革新运动,主张文章要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大力奖励后进,居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地位,对诗文革新贡献巨大。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他极力提倡平实的文风,并以主考官的身份把那些写作浮文的考生一律“刷”掉。就是这一次,苏东坡、苏辙和曾巩及其弟曾牟、曾布同中进士。他还扶持了王安石、苏舜钦、尹洙等一批新文学的中坚力量。一时间,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文学俊杰风起云涌,这是继唐代李白、杜甫之后中国文学艺术的又一巅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东坡)、苏辙,是中国古代八位最杰出的散文大师,其中有六位出现在这一时期。2、欧阳修的文学成就:(1)他的散文成就很高,有丰富的政治内容,风格平易流畅,委曲婉转,长于以情动人。尤其是一些文艺性散文,写得风神绵邈,跌宕生姿,抒情气息十分浓厚。散文风格:明白流畅、委曲婉转。(2)诗风平易疏朗,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之作。成就逊于文。(3)词大致沿袭五代词风,属婉丽一派,意义不大。写景之作,富有情韵和美感。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3、《洛阳牡丹记》介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牡丹专书。为宋代欧阳修所撰。共计有三篇,《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篇。书中列举牡丹品种24种,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有人说:“牡丹花神是欧阳修,他遍历洛阳城中十九个花园,寻觅牡丹佳品,写出第一部栽培牡丹的书《洛阳牡丹记》。”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成为观赏植物。唐时盛栽于长安,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刘禹锡诗曰“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宋时称洛阳牡丹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欧阳修在文章中把牡丹作为一种植物的特性与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的特性融合在一幅人文风景图中,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自然而然地达到统一。四、课文分析(1)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花争高下。是洛阳者,是天下之第一也。语法现象:被动句不见齿已:同以翻译:牡丹产于丹州、延州,往东则有青州,南面的越州也产牡丹。而洛阳的牡丹,现在是天下第一。洛阳所说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等等,都是那些地方培植最好的品种,可是到了洛阳,这些花才不过充得上众多牡丹中的一种,排列次序,不会超出三等以下的范围,哪一种也不能与用心爱心专心洛阳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