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题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断句时均应掌握“借助6大标志断句法”。一、文言文断句六大技法技法一凭借名(代)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训练1.(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解析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每项的相同停顿点,可将四个选项大致分两组: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分析时,再找出两组选项中每项各自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①一般情况下,一个单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不肯”和“云”中间应断开,排除B、C。②再看地点“舞阴”“宛”,人名有“李氏”“李宝”“赵氏”“憙”等,官名头衔有“柱天将军”“孤孙”等,看每个人物的动作和修饰语,可排除D。[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郡宛县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无子,赵憙那时十五岁,常想报仇。于是操练兵器结纳宾客,后来就去复仇。而仇家人都病了,无人相抵抗赵憙以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把人杀死,不是仁者所为,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回头对仇者说:“你们如果病愈,应远远避开我。”更始即位,舞城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信义著名,愿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还不到二十岁,既引见,就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让他到舞阴,李氏终于投降。技法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训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