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把栏杆拍遍》一,教学要求: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二,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2,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不求对这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二)作者及辛弃疾简介,解题: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把栏杆拍遍》题目是辛弃疾《水龙吟》中的一句。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三)阅读指导用心爱心专心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不求对这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学习本文大体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作及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性;第二步,再读课文,体会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第三步,向课文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注意抓住辛弃疾的“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心情,以及这种抱负和心情在词作中的反映(四)自读思考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讨论以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