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句式一、考点指要《高考大纲》要求考生能够“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而包括湖南在内的不少考卷近年考的主要是“选用句式”。所谓选用句式指的是根据上下文特定语境,对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一些句式进行比较,选出其中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选用句式的目的就是能在阅读时辨识文章中句式的表达效果以及能在写作时选用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只要不是病句,句式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要符合语境的需要。选用句式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语言操作技能,是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的基本条件。例如四字句是整句的一种,它具有简练和平稳的功能。如应用得当,就有很好的效果。请看下面这句话:“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既充满了智慧,又十分幽默有趣,让人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又受到教育的漫画作品。”虽然通顺,但显得拖沓,水分太多,用四字句来改写一下就变成了“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智趣兼备、寓教于乐的漫画作品。”这样不仅浓缩了语意,也显出一种整饬之美。对偶句比四字句有更严格的要求,但在散句中嵌入一些对偶句,则会令文句大大增色。再比较下面两段文字中画线部分:(1)9月,天气不冷不热,气候宜人,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来临了。人们纷纷出游,有的到郊外去观赏红叶,有的到公园去参观菊展。这正是人和自然的“对话”最亲密最热烈的季节。(2)9月,暑气渐退,凉风徐来,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来临了。人们或漫游于霜叶渐染的郊野,或沉醉于菊花正艳的园林。这正是人和自然的“对话”最亲密最热烈的季节。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第二段文字的语言显然要高出一筹,它犹如精美的对称图案,令人赏心悦目。因此,高考对句式的选择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从高近三年的湖南高考试题来看,这方面是以选用衔接恰当的句子或选择排序的客观题型作为主要方向的考查方向的。再有句子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变化。如“情有可原,理无可恕”是强调“理无可恕”,而“理无可恕,情有可原”则强调“情有可原”。先来看一下2007年湖南题:下列各句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某校邀请著名学者刘教授来校讲学,在向全校师生作介绍时,校长的话中有这样一段:“刘教授是我校的校友,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贡献卓著,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A.这既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敝校的荣耀B.这既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C.这既是本校的自豪,也是他本人的自豪D.这既是他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答案:B解析:这里既考了“句式”也考了“得体”“连贯”。解题时首先要考虑明了语境,是做一夸奖总结,用“是……也是……”这样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要先个人,后学校。其次,A项“他本人”“敝校”太过于书面化,不得体,不适合向全校师生介绍;考虑是否连贯,可以排除C和D,C由“学校”到“本人”不合逻辑,D中由“他”个人到“全国人民”跳跃性太大,且与前面“校友”的交代无照应关系,脱离了语境。2008年湖南卷考题沿用了2007年的做法,还是采用衔接题型: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答案】B本语段的话题是“龙”,这一句应该是解说前一句舞龙的原因,后一句是解说龙的群众基础,所以答案为B二、解题步骤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是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其次是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供材料。如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则要注意分析话题、句式;如要求强调某一意思,就要从句首句末的位置上去分析。再次是比较各选项的异同,结合语境要求的要点寻找答案,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例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