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眼春》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新闻的特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2.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贯穿全文的对邓小平同志的敬仰之情。3、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意义;分析文章结构,体会新闻特点。学习方法:小组讨论二、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陈锡添,广东新会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获韬奋新闻奖、广东省第六届宣传文化精品奖个人奖、中国人民大学校友特别奖。代表作:著有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报告文学《历尽坎坷志未磨》《梦里依稀丹青墨》《突破》等,文学评论《假如是毒草》《冷处理漫笔》,人物传记《他的一生在燃烧——记饶彰风》,主编报告文学集《改革者的风采》等。2、课文背景: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由于受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每出台一个新举措都显得步履维艰。先行尝试进行经济运作的深圳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不少人对开放的前途深表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再次亲临深圳视察,并以他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理清了人们思想上姓“资”还是姓“社”的模糊观念,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坚定了改革者的信心。预习题(一)1、积累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荡漾(yàng)踱步(duó)颁布(bān)远眺(tiào)俯瞰(kàn)鳞次栉比(zhì)侃侃而谈(kǎn)亲昵(nì)面颊(jiá)深圳(zhèn)证券(quàn)东莞(guǎn)萦绕(yíng)2、请阅读文章并且填写下面表格——邓小平同志深圳行程时间行程主要谈话内容时间行程主要谈话内容一、1月19日深圳市区游览特区姓“社”不姓“资”。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1月20日国贸中心大厦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中国要保持稳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三、1月21日华侨城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四、1月22日会议室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大胆改革,不搞争论。五、1月23日前往珠海特区不怕犯错误,及时改正、总结经验。经济要搞快一点。3.本文重点记叙了什么内容?3、记叙了1992年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时所作的指示和谈话内容4.这篇通讯报道的标题有哪些特点?4、简洁,含蓄,耐人寻味.5、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预习题二1、邓小平深圳谈话的意义何在?(提示:联系背景与歌曲及文本)1、1992年1月19日到23日,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这段日子,是极不寻常的日子,它将永远记载在深圳建设的史册上,永远记忆在深圳人民的心坎里。“东方风来满眼春”。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针对人们的疑惑,小平同志强调姓“社”不姓“资”。(2)谈话涉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道路,性质等问题,讲得深刻,精辟。(3)坚定了人们的信心,进一步深化改革,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2、请找出文中的描写(包括一般描写和细节描写)并思考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行为细节: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神采奕奕地步出车门。(外貌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时健旺的精神状态。)散步时,邓楠向小平同志提起他在1984年1月26日为深圳特区题词一事。邓小平同志接着将题词一字一句念出来:“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一个字没有漏,一个字没有错。在场的人都很佩服他那惊人的记忆力。(暗示小平同志对深圳特区的关注与支持。)小平同志站在深圳河大桥桥头,深情地眺望对岸的香港,然后察看皇岗口岸的情况。(“深深地眺望”香港,反映了小平同志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殷切期望。)上午9时50分,小平同志在省、市负责人陪同下,乘车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