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难点)2、考察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理解“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重点)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时作文一、导入: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桥边老人吗?他为什么坐在桥边呢?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二战后德国一座新桥边的一幕吧!二、读课文,谈收获或质疑:你读到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难问题吗?(也许很多同学读不懂)引导:1、为什么坐在桥边?他的腿怎么啦?你猜猜小说创作背景。2、请说说小说的故事情节。(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3、表现哪方面的主题?(爱情)这段爱情故事的结局可能如何发展?4、知人论世,谁了解一些有关作者伯尔的事?补充:伯尔是一位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作家,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读小学时候,希特勒纳粹势力迅速崛起,进入中学,他坚决地拒绝参加法西斯的青年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正在读大学的伯尔被法西斯军队绑上战车,先后开赴法国、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作战。(《流浪人,你若来斯巴……》)在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他被盟军俘虏,在美军战俘营里待了一段时间,后被遣返回乡。六年战争生活的种种经历,使伯尔感触甚深,成为他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伯尔的创作题材有所变化,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不顺从文学、废墟文学)三、主题探究1、文章描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活吗?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消散了吗?战后的德国怎么样?人们的生活如何?请找出有关细节仔细品读。2、全文的点睛之笔是?(“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白分比。”)3、第3节写“乱数”,“我”的故意“乱数”出于什么原因?文中1—3段(对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哪些词语表现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嘲讽?(精明能干、陶醉、捷报、心满意足等)4、第6节“漏数”的背景同第4节有什么不同?主任统计员来检查,面临着生计威胁。5、这样“漏数”有意义吗?“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6、“新桥”这一意象象征?(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战后人们偏重的是物质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关怀。对新的桥所通过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代表了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小结)主题:表面的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同时更是一种不重视精神的时代氛围中保持个人精神追求的象征。用心爱心专心四、齐读课文,感受情节的“摇摆”。“没有冲突没有戏剧”戏剧要求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虽然小说对“戏剧性”的要求没有戏剧高,但戏剧性往往也是使小说特别出彩的因素,本文有哪些冲突?(“我”对姑娘的暗恋与记数工作之间)请画出情节发展有曲线图。基本现状(背景)“我”暗恋过桥姑娘——主任统计员检查工作——巧妙应付——交上鸿运,被调去数马车本文哪些构思最吸引人?哪些构思最合理?四、作业以“太阳高悬,却下起了大雨。阿三正在打猎,一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为开头,写一个800字的情节紧张动人的故事。(第二课时交流)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Boll)1917年出生在科隆一个雕刻匠的家庭,1937年中学毕业后,曾在波恩一家书店里当过学徒。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里待了几个月。,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1947年起即开始发表作品,不久应邀参加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成为该团体的核心分子。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后,作品更多,题材也更加广阔深入。1970年任西德笔会主席,1971年至1974年任国际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