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新唱——创新作文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帮助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感受和表达古典诗词的形象和意境,无疑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读古典诗词及根据古典诗词改写而成的现代诗文,分析写作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揣摩古典诗词意境、用现代汉语表达的能力。情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对这一类型的写作产生兴趣。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借鉴例文的写作手法。难点:调动语言积累写作。四、师生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古诗改写的材料。学生:古诗积累。五、教学过程1、导语(创设文化情境):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举起唐宋名篇这樽美酒,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至九霄,开启一次美的旅程。听音乐,看图片,欣赏《春江花月夜》,学生配乐朗诵。2、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原诗的优美画面。教师明确:同学们所说的其实就是诗。3、品读杜牧的《江南春》以及曾冬的《唐诗素描》,小组讨论:《唐诗素描》可以看作是一首散文诗,它的写法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诗素描(曾冬)二月的一个早晨,大地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细雨惊醒。阳光乘着风的马车,倏忽驶过了千里江南。黄莺理了理羽毛,站在树梢上,大声朗读着写给春天的情诗。叶子们好奇地张开了嫩绿的眼睛,望着一片含苞欲放的花朵,在经过一夜的梳妆后,如乡村含羞的女子,半遮半掩,开放在阡陌交错的村口,满脸绯红。她们是在等一位梦中的王子,来采撷自己的美丽吗?傍水而居的村庄,打开了等待了一冬的柴门。田埂上,有匆匆的脚步,踏响了季节的序曲。城郭顺着山的余脉,蜿蜒伸进了绿色的怀里。街头村尾,飘展的酒旗,指向了一条很深很深的巷子。那天,心旌摇荡的诗人,被一种缠绕的清香灌醉。黄昏像一堆失落的羽毛,梦一样铺满了天空。南朝的四百八十寺,纷纷披起神秘的袈裟,湮没在迷离的烟霭之中。袅袅的诵经,是一些跋涉了千年的流水,悠远而深邃。一只坠入暮色的小鸟,空寂的钟声,是否会治愈它受伤的翅膀?朦胧中,又有雨点,滑过春天的睫毛,打湿了姹紫嫣红的江南。讨论交流要点:(1)篇章:形式新颖,内容更加丰富一句诗扩充成段,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塑造了生动的形象。(2)想象:想象奇异,联想丰富。(3)句式:反问句和陈述句使诗人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4)修辞:拟人、比喻、通感。(5)用词:词性活用,如“美丽”等。4、泛读类似的文字:曾冬的《唐诗素描·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王维《春中田园作》一定是个有雨的早晨,几声清脆的鸟鸣,从房子的某个方向坠落,溅醒闲置了一冬的农具。一只斑鸠灰色的影子,掠过惊诧的眼帘。果园里,杏花似一群银妆素裹的新娘,低头颌首,一片纯情。整个村子被清香和洁白的花朵履盖。乡亲们终于按捺不住了,赤脚走出茅檐,感受大地又凉又暖的新意。有人手持磨得锃亮的斧头,修整桑树枯萎的枝桠;有人扛着锄头,踱到田边,察看泉水的来路是不是和去年一样通畅。一年的生计,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始了。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流浪了一个冬季的燕子,风尘赴赴地赶回了温暖的巢。她还会看到一个充满欢笑的丰年吗?而屋中的主人,鬓边又添了几绺明显的银发。他翻开日历,是想追寻流逝的岁月,还是想查找今年的的希翼呢?春天真好。诗人忍不住斟满了酒,举到口边。猛然又想起离家在外作客的亲人,他们现在是不是也在开怀畅饮?唉,如此富有生机的日子,一个人喝酒,有什么意思?诗人无限惆怅地放下了杯子。洛夫的《车上读杜甫》(节选)白日放歌须纵酒就让我醉死一次吧再多的醒无非是颠沛无非是泥泞中的浅一脚深一脚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