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6《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秦汉时期的中日交往;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的交往。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2.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3.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不同的几种文明。这在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教学要点一、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2.中朝贸易的发展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1.两汉与日本的关系2.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三、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通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海上丝绸之路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用心爱心专心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课时和教具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本节的导入新课,建议教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然后引入本节的授课。在本章起始教学时,虽然已经对本章导言作了教学处理,但是那时学生只可能初步地且较为被动地接受一些结论性的概念,经过前几节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具体史实,必然会对本章总引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转入本节的承接更自然一些,而且这时回忆导言的概述,温故知新,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对已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加深理解,也使教学内容前后照应,形成整体。转入本节引言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其中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是汉朝对外交往比以前更活跃的基础。这时,中国对外往来更加频繁,活动的范围也更大了,而且在中外交往中,官府间的外交活动也更加频繁,这种使节往来又带动与促进了民间往来。二、关于“与朝鲜的关系”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之后,他们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则一直非常密切。朝鲜半岛上的居民创造了他们自己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他们也大量吸取与借鉴中国的文明成就,发展了他们民族的文明。中朝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都是有益的。讲授本目内容时,学生应当了解到以下中朝交往的史实:其一,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很密切,交往从未间断。在中原地区每有动乱之时,一些中国人就避祸而去,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东汉“灵帝末,……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则多次派人赴汉朝。这些往来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吸取与借鉴了秦汉文化的先进成果。其二,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密切。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这样的经贸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中国的文明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影响。三、关于“同日本、越南的交往”用心爱心专心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列岛上,很早就有居民生活。很早以前,中国人就知道日本,就有了交往,水稻和铁器也由中国经朝鲜传到日本。本目内容以汉朝时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与两汉时期中日交往为中心,展开了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的叙述。第一,人们对日本的了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