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百团大战;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根据地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巩固根据地的政策和措施;中共七大;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敌人的最大战役,在当时日本进行政治诱降,国民党内投降气氛日浓的情况下,百团大战的胜利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2.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本性。3.为克服根据地出现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使各个抗日根据地渡过了困难,得到了巩固、发展,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5.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共产党为克服根据地出现的严重困难所制定的政策和策略的正确性及其重要意义,认识根据地军民的创造精神、英勇斗争精神和承受的巨大牺牲,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等唯物史观,提高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八年抗战的史实,说明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坚定性和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教学要点用心爱心专心一、百团大战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1.日军的“扫荡”和“三光政策”2.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3.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精兵简政4.大生产运动5.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四、中共七大的召开1.七大召开的背景2.七大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五、日本无条件投降1.日本无条件投降2.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中国共产党为克服困难,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二、讲述本课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变化的情况下,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一是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变投敌;二是国民政府由抗战初期比较积极地抗战转为消极抗战,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在敌后战场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由此导入新课。三、“百团大战”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背景。教师可结合课本中引用的“八路军总部的战役预备命令”中的资料,说明百团大战的背景,指出百团大战的发动与当时国内外局势紧密相联的,它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更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用心爱心专心2.形势。教师应利用《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教学挂图,讲解百团大战的三个阶段及其意图、战果。3.意义。百团大战具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达到了打击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的目标。四、“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一目,需讲明三个问题。1.日军大“扫荡”,建议教师联系小字,通过讲述日军集中大半兵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囚笼政策、铁壁合围等战术,说明1941年和1942年日军大“扫荡”的频繁、残酷、凶狠,以及敌后抗战的重要性。2.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建议教师联系有关电影或放幻灯片、录像片进行生动的讲述,指出在反“扫荡”斗争中,根据地军民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打击日军,说明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