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关于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浅谈教案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中。在绘画和诗词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虽然,意境并不是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唯一标准,甚至也可以说不是任何好作品都一定是有意境的作品,但是从技艺方面说,有意境的作品毕竟可以算作是好的或较好的作品。我国的古典诗词实践和理论,是很崇尚意境的。我们在学习古典诗词过程中,应当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它。在诗词欣赏中,注意领会作品的意境;在习作中,努力创作较有意境的作品。一、什么样的作品算有意境——意境的基本特征关于什么样的作品算有意境,说法并不相同。这同对意境的理解有关。如果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认为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表现抒情主体的情感、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方式构成的符号系统”,那么只要是具备了情景交融这个特点,就是有意境。如果把意境界定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那么,只有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事件揭示出整个人生意味的作品,才是有意境的作品。因此,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界定。关于意境的界定。在关于意境的各种界定中,我比较倾向于1999年版《辞海》的界定: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这个提法,讲到意境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本人认为其中的“深邃幽远”是指意境的本质特征。这应该比较符合实际。我们在欣赏诗词书画时,看到评论家关于作品意境的评论中,使用最多的评语是:“意境深邃”、“意境深远”、“意境清远”、“意境清幽”、“意境幽深”、“意境开阔”、“意境雄浑、超脱”等。这些字眼都和“深邃幽远”较接近。从字面解释,深邃幽远是指在作品的表层下,含有更深更远的含义,推演之,就是指含有“言外之意”。这一点也和我国古代多数文论家的意见一致,他们在谈到与意境有关的问题时,多很强调言外之意,如“文外之旨”、“象外之旨”、“画外之音”、“境生象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意无穷”等等。因此本文把具有言外之意看作是意境的本质。“言外之意”如何产生?它形成于“虚实相生”和“意与境谐”。鉴于对“意与境谐”中的“境”在理解上还有歧义。本文改用更通俗的提法——“情景交融”。它是从作品的表现方式来说的。“虚实相生”则是从意境的结构方面来说的。这样,本文对意境的特征作如下规定:意境的本质在于有言外之意,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在的结构特征。由于“言外之意”产生于“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并且也体现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中,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也包括形神兼备,它是有意境的作品在表现方式面的特征,是形成意境的基础。关于情景交融中的“景”和“情”应该广义地理解。“景”即作品中的“象”,包括作品中所描绘、塑造的景、物、人、事。“情”即和“象”相对的“意”,它不仅指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应包括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情和景,意和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的两项基本内容。以诗词论,任何一首诗词,从内容上说,无非都是由作者抒发的情感、理念与描绘、塑造的景物结合,从结合的形式说,是情融于景。所以说它是意境在内容形式方面的特征。情景交融的作品,其景已非平常之景,而是表情之景。也可说是景后有情,言外有意。所以说它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中国古典诗词很重视情和景的融合。孤立的景和孤立的情,都很难形成意境。王昌龄曾有言:“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也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他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还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