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2、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3、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了解“赋”的文体特点。4、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三、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四、重点字词1.字音将芜(wú)轻飏(yánɡ)景翳翳(yì)桨棹(zhào)西畴(chóu)耘耔(zǐ)求之靡途(mí)心惮(dàn)一稔(rěn)敛裳(liǎn)2.实词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委、怀、聊、乘化(释义见课文注释)3.五个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4.字形惆怅轻飏遐观白玉微瑕空暇假期流憩景翳翳壶觞桨棹哀悼掉头遑遑慌不择路荒诞不经装潢人心惶惶蝗虫5.名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五、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