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课题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基础上,从两幅有关功和能的生活实例引出能量的初步概念,不必追求严密性。知道能量的初步概念后,教材列举了锤子、子弹做功的现象,使学生对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动能的概念,随后教材设计了用实验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势能的教学也是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出发,再结合实验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2、学情分析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在初二学习《重力》一节中已经对能量和重力势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内容的探究性学习做好了铺垫。该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则较弱,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抱着好奇的心态,喜欢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手做实验的兴趣。所以,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求知欲,结合实验探究,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教法分析通过多媒体播放打桩机和子弹的两个视频,再结合生活中类似的实例,引出本节的课题。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能量的概念。再细分这些物体的能量,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研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并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的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对于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1.2、知道什么是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1.3、知道机械能的初步概念。2、过程与方法:2.1、通过科学探究,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2.2、体验用做功反映能量的过程,形成转换的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提高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3.2体验探究过程,规范探究行为,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3.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和决定其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1、探究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2、建立用做功反映能量的方法引入。教学资源多媒体演示课件、斜面、小车、木块、砝码、卡片、橡皮筋、学案。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一、新课引入二、新课教学1、观看视频1.1、打桩机打桩过程1.2、子弹射穿物体瞬间2、提问2.1、两个视频给我们展示了什么物理现象?2.2、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2.3、视频中的打桩机和子弹有什么共同之处?1、能量1.1、归纳、补充学生有关上述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如果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具有的能量就越大。1.2、提问:试举出生活中类似说明物体具有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以视频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复习旧知,并由所设计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新课。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能量的事例。(评价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2、动能2.1、再次分析子弹和学生举例中类似物体的做功,引出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2、科学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2.1、猜想与假设: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想法,删除不必要的因素,将其它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归结为速度与质量两个问题。2.2.2、设计实验2.2.2.1、介绍实验器材2.2.2.2、初步设计实验,交流后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强调控制变量的思想)问题1: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到达水平面时速度大小相同吗?问题2:质量不同的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到达水平面时速度大小相同吗?问题3: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物体动能的大小?(木块被撞后移动距离的远近,适当提示)2.2.2.3、请学生交流实验方案。(评价并补充)2.2.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巡视、指导学生实验)22.4、得出结论并交流2.2.4.1、请学生交流实验结论2.2.4.2、多媒体展示正确的实验过程,总结思考、讨论后根据生活经验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