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速度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定义和单位2.了解测量速度基本方法;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通过探究活动方式,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和测量速度的方法;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扩散性思维能力。重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及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2设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案及速度单位的换算。课时:一课时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蜗牛爬行、汽车开动、飞机飞行,它们都是在做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差别呢?A.两人同时在同一地方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看过了一段时间后,哪一个在前面,那一个就是较快)B.百米赛跑时,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路程相等时,所用时间越少的运动速度越快)C.百米运动员成绩12秒,万米运动员成绩27分21秒,哪一个较快呢?(当时间、路程都不相等时,可以统一其中的一个,比较另一个,通常我们统一时间,即取相等的时间,如1秒)二、新课教学学生活动:比较两纸片下落的快慢速度及其测量⑴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大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变形公式:①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换算:;②物理意义:5m/s指每秒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5m。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1.测量的物理量:下落高度h;下落时间t2.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3.表格:阅读图5—19:找到人步行的速度V人=m/s(信息快递:V自=3V人)例题1:一架飞机在2h内飞行了1440km,它的速度是多少米每秒?已知:s=1440km=1.4×106mt=2h=7.2×103s求:v解:v=s/t=1.4×106m/7.2×103s=200m/s答:这架飞机的速度是200m/s。三、练习:补充习题册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υ=s/t3.单位:基本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符号)m/s或m•s-1常用单位:厘米/秒(符号)cm/s千米/时(符号)km/h单位之间关系:1m/s=3.6km/h板书设计次数下落高度h(m)下落时间t(s)速度V(m/s)123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