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一·二八事变的过程并识记其时间。2.理解蒋介石采取不抵制政策的原因。3.掌握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十九路军在上海的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斗争;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建的抗日反蒋斗争。4.掌握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抗日民主运动发展的作用。5.了解抗日义勇军在东北的抗日活动,并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二、德育目标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抗日英烈们的爱国之情和英勇抗敌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反抗外族侵略的光荣传统。三、能力目标1.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教学难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升级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抗日的态度及其影响。●教具准备反映工人、学生及社会各界抗日运动的图片。●教学方法1.讲述法:应特别注意讲述不同内容时不同的语气及感情色彩,以感染学生,突出本节课的德育功能。2.讲读法: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师总结。●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课需要着重进行理性分析的内容并不多,仅有的一两个分析点也较容易,因而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自学时间,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抓住重点,做一些必要的梳理工作即可。●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之一,导入语例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认识到,在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对峙的局面。正当国共两方在中国南部围绕农村革命根据地鏖兵不已的时候,在中国东北发生了一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巨大影响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在谈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总要提到的九一八事变。今天,我们将再一次关注九一八事变本身,并对事变在当时中国社会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及国共双方的态度、行为进行较为深刻地学习和认识。之二,情境式导入(向学生展示或播放反映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历史状况的一段视频、音频资料,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几个基本的历史问题,教师由此自然导入新课)[板书]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教师讲述]对于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我们应有这样的认识:日本帝国主义或迟或早总要发动侵吞中国用心爱心专心东北领土的战争,而历史发展到1931年,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几乎成为日本政府的燃眉之急。并且日本人认为此时具备发动战争的各种有利因素。[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4所提供的有关田中义一密奏的材料,大致回顾并描述日本的侵华野心及计划。[学生回答]日本早就有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其计划是先据有台湾,后吞并朝鲜,再夺取中国东北,之后征服中国。[教师提问]“东方会议”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在1927年日本已把夺取满洲(中国东北)置于日本控制下提到了侵略日程上来。[教师总结]占有或完全控制中国东北,是日本侵略中国计划的重要一环,而“东方会议”表明日本已准备对中国东北下手。所以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既定的侵略方针的必然结果。[板书]1.原因日本既定方针[教师讲述]1929年10月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同样席卷了日本,使其工业生产持续下降;在经济危机中大量工人失业,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日本的政治危机;日本统治者为摆脱自身危机,转移日本人民视线,加快了对华侵略的步伐。因而,到1931年,日本迫切地需要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当然,日本帝国主义垂涎已久的、并且有着相当数量的日本关东军驻扎的东北,便成了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首选之地。[板书]经济危机→迫切[教师讲述]日本独霸中国的计划与美、英等国家的侵华利益是有矛盾的,但此时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正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而且,东北也不是美、英等国侵华利益的重心所在。[板书]美、英:无暇东顾[教师提问]和日本在中国东北有尖锐矛盾冲突是哪一国呢?[学生回答]原先是俄国,1931年应是苏联。(学生可能答不出苏联,教师应做必要的补充说明)[教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