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选修6第五章复习[课时安排]2课时[本章知识结构][基础知识梳理]一、环境管理概述1、环境管理的概念:是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手段,限制(或禁止)人们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综合决策,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的目的。2、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3、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规划、协调、监督和指导(服务)四个方面。4、分类及内容按照管理范围,环境管理分为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和部门环境管理。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现代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环境的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是区域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根据行业和污染因子的特点,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生产,推广有利于环境的实用技术,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的技术水平,是专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5、中国环境管理思想(1)中国环境管理思想的产生:经历了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l5年时间(2)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3)“三同步”和“三统一”的环保战略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4)三项基本环境保护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用心爱心专心1二、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1、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对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或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事先作出预测和评估,论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建设,并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不利于环境的事件发生,是实现预防为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2)“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该制度是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实现预防为主政策的有效措施之一。2、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1)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一是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是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利用,必须征收一定的费用;二是排污收费,可使排污者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节约环境资源。征收排污费是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是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限期治理项目主要针对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同时也要考虑限期治理的资金和技术的可能性。限期抬理类型:包括区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行业的限期治理和点源的限期治理三个类型。3、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具体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该制度将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决策者的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中。(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以规划为依据,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的,通过科学、定量考核指标体系,使环保工作切实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三、中国环境法规体系1、宪法用心爱心专心2宪法中第九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等等宪法是制定环境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2、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我国加入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具有法律效力,负有相同的国际义务。3、环境保护法规(1)环境保护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规定了国家的环境政策和环境保护的方针、原则和措施,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2)环境保护单行法规:指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的专门性法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