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山东人民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一、导入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傍着古朴优美的旋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放飞思绪在历史长河中,不禁感慨“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到古人与月,我们便不禁想到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月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就是“李白”,月之于李白,不但伴随着他寂寞潦倒的一生,也丰富了他诗艺的殿堂,可以说“明月”装饰了李白的诗。诗人余光中曾赋诗评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思索一下李白的与月有关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寄》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三、解题“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用心爱心专心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四、诵读朗读要点:把握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变化①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②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③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轰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大多数需综合运用五、整体感知梦,总有个入梦前——梦中——梦醒。我们可以再详尽些,试用四字纲要来表述其游程(要求每句纲要中都含一“梦”字):从我欲因之梦吴越,我们把第一段概括为“入梦缘由”其余的是:→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醒时分→醒梦留别这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情节线索,我们将其用一条线连缀起来成(山形)六、重点解读1、诗歌对天姥山的描绘。《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辉煌的图画。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天姥山是怎样描绘的。①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②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明确:①诗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随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②作者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