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分析综合题把握文意分析综合题,考生必须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做题。本考点就是帮助考生疏通文意的。其错误点往往是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和强加因果等几种。一般在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设置干扰,或者故意混淆传主的生平事迹把这个地方的事情写到那个地方去,把这个时间的事挪到那个时间去。为此,考生阅读时一定要先整体把握人物事迹。具体做题时注意用语细节,小心比对原文。一、分析综合题五大比对角度角度一比对人物命题设误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比对方法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训练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节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选项]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误解形象角度设误。“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是“犯颜直谏”。[参考译文]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因为舜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罢了。”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训练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9·广东中山模拟)初,(邹)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节选自《宋史·邹浩传》)[选项]C.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有误,原文“杨时过常州,往省之”,是杨时经过常州,前往探访生病中的邹浩。[参考译文]当初,邹浩任谏官,怕给亲人带来忧虑,想坚决拒绝。母亲张氏说:“儿子能够报答国家,无愧于公论,我有何担忧!”等邹浩两次被贬到岭表,他母亲不改变初衷。不久又任职龙图阁。瘴病发作,非常危险。杨时经过常州,前去探望。邹浩虚弱得仅仅留有一点气息,仍然关切地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命题设误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比对方法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训练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9·安徽六安模拟)十年,诏丞相伯颜总兵南征,改(崔斌)行省为河南宣慰司,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月,围潭州,斌攻西北铁坝。挟盾先登。诸将怒其抗敌持久,咸欲屠之。斌喻以兴师本意,诸将曰:“编民当如公说,敌兵必诛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