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五册第2讲人是什么教案赵鑫珊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教学重点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学方法师生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数二课时预习:1、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挑剔伉俪慰藉暮霭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风雨不蚀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2、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1、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板书: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2、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板书)3、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板书)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4、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板书)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5、孔子:生无所息(板书)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四、划分全文结构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思考讨论:对往事的追忆,有哪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对现时的把握,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