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南京大屠杀;洛川会议;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论持久战》的发表。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1937年的七七事变,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又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说明了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认识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神圣的全民族战争。3.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两个战场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4.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鼓舞和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分析,教师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矛盾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分析,教师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学要点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卢沟桥事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淞沪会战用心爱心专心2.南京大屠杀3.太原会战4.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洛川会议2.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四、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七七事变,国共联合抗日。本课难点: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讨论本章引言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归纳为:日本为了摆脱危机,吞并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必然性;华北事变后,日本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日本又制定“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为了摆脱新危机,终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导入新课。三、“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这是本课的重点。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也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可从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述。第一,从背景分析,可从敌我双方两方面进行分析。敌人方面:日本帝国主义自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三省后,继续向南进逼,由东北到华北,然后南下华中,企图一举打垮中国军队的主力,达到侵占中国的目的。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我方情况:1936年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成了中国政治形势的重大转变,国共两党开始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第二,从过程分析: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人民奋起抗战的宣言(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所提供的“宣言”);7月9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等前往庐山会见蒋介石,共商抗日救国大计。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阐述了“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的抗日方针;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抗战声明书》(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所提供的“声明书”);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宣布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成立。第三,从意义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用心爱心专心取正确政策的结果,也是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正如毛泽东指出:“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