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生物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3.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4.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2.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3.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4.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进行探究活动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第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举以下实例让学生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分析思考回答:4是,其他都不是1不是一种2不是自然区域3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思考总结:明确种群概念的含义通过个体和课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1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种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部分叠加。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问题探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多少只?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对于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但如果让你说出南草场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举例:假设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其中长有蒲公英。请同学们思考如何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估算的思路。教师点评学生的统计方法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②样方的数量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③取样方法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学生各自采取方法估算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和结果。看课本总结探讨:样方发中,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取样原则、及样方边缘的计数问题指出用样方法估算刚才蒲公英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为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种群密度作铺垫教师总结:用样方法估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量标志重捕法如果现在要调查草原上某一昆虫或袋鼠的密度,还能不能用样方法?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