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⒉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过程与方法⒈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⒉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胸怀大志,热爱祖国。教学重点⒈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⒉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⒈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⒉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材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里的第二单元中第六课的一首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必修4第二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法设计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的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⒈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诵读法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⒉提问讨论:设计问题,师生互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⒊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⒋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⒌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学法指导⒈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⒉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⒊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⒋拓展,《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比较用心爱心专心媒体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用心爱心专心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不堪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尽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这就是宋朝,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面对这样的情景,那些有志之士当然不会保持沉默,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呐喊呼号,希望挽狂澜于既倒,他们当中有一位诗人,他用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他就是辛弃疾。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鉴赏诗词,应该知人论世,我们只有了解诗词作者的个人经历、写作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辛弃疾的一些作品。像“醉里挑灯看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等。那么,对辛弃疾大家了解多少呢?谁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