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液体压强一、教学指导思想: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本节课按照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理念设计,综合运用创设情境、问题引导、直观演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重视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预设问题,力争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合理探究,使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从“学会”到“会学”。二、教学内容分析:《液体压强》选自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这节内容由<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组成。是继压力压强之后,大气,流体压强之前的内容。研究液体的压强,既是压强知识的延伸扩展,又是学习大气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基础与铺垫,对前后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液体的压强在课标中隶属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部分的机械运动和力的范畴,此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安排了“实验演示,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自主设计简单实验,定性验证猜想”、“科学实验探究,分析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在学生通过实验对液体压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后,另辟溪径从理论的角度推导(理想状况下)液体压强公式,理性认识液体压强特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验证、理论归纳。这样不但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本节课也是典型的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课例,因此要把控制变量的方法贯穿始终,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三、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对直观内容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思维过程。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具体操作时,严谨性不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压强概念,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的方法,并能用压强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可对“深度”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深度”是指由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一位置的距离。即要区别于高度,又要理解自由液面的含义。由液体压强特点产生的现象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但液体压强毕竟是规律,比较抽象,为了便于理解,激发兴趣,采用“观察思考—动手尝试—科学探究—理论验证”的教学设计以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四、教学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知道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深度和密度有关。会利用液体压强特点解释相关现象。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探究能力。(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在微小压强计的使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演示实验和参与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定性和定量实验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将所学液体压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探究过程。五、教学资源:(一)学生分组实验资源:微小压强计、水槽、塑料袋、锥子、可乐瓶、玻璃试管、一次性水杯、气球、橡皮圈、细线、刻度尺、水、盐水,大烧杯(二)多媒体播放设备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多角度实验,启发思维1、多媒体展示“奇怪”现象①帕斯卡裂桶实验②吃不到活的深海鱼③深海潜水服比浅海的厚重很多④所有大坝截面设计成梯形(板书:液体的压强)2、问题情境,导入课题3、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演示,问题引导。(播放液体对容器底和壁有压强视频材料)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