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一节课的四个教学设计一、“一支点,二画线,点向线,引垂线”——力臂引入的深入思考《杠杆》一节教学中力臂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第一种教学方式中直接告诉学生力臂的概念,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这样测出几组数据,从而探究得到杆杠平衡的条件。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为是教给他们知识而缺乏获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先入为主”在学生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我比较赞成采用第二种教学方式,“探究”是遍布教材的主线,通过探究“影响物体转动的因素”来认识“力臂”的意义。力臂这个概念应该怎样引入?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做了深入思考并利用学生具有的生活经验及对实验的改进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效果很好。一、动手体验---说理教师提问:请大家猜测一下如要打开你的课桌盖板,怎样用力比较容易打开呢?让学生猜测后动手:用不同大小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位置打开课桌盖板。再请学生谈体会。学生再动手:沿着板的方向用力,看看能否打开盖板?(不能)为什么不能?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沿着板的方向用力,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即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为零,所以打不开。学生已然明白,力作用在杠杆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不能为零,定义力臂的概念顺理成章。二、列举实例----讲理为了引入“力臂”概念,可以列举生动形象的杠杆实例,学生在幼儿园时玩的跷跷板。试问“一个小孩能把自己爸爸翘起来吗?”“怎么翘起来?”学生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生活体验讲出方法,小孩向远离转动点(即支点)移动或爸爸向靠近转动点移动,从而体会到这里不但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距离有关,所以有必要引入“力臂”概念,使学生豁然开朗,感悟所学知识背后的“理”。三、情景体验----明理怎么讲清“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一般的长度。可以创设情景体验:在铁架台上吊起一杠杆,一端挂钩码,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拉,竖直向下拉、再斜着拉,分别使杠杆静止在水平位置,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斜着拉时读数比较大,从而又引出这里力臂的距离不是点到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让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融会贯通。一节课不同的人会有很多种上法,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更好的服务学生,都是好的方法,老师需要做的是在不同方法当中结合实际做好适当的选取。我深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吸收大家宝贵意见后,应该突出创新,求变。二、打破思维定势,重整“杠杆”一节的教学思路“杠杆”一节的传统教学思路是: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杠杆的示意图,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接着通过工人撬石头的实物图和示意图,让学生明确杠杆的几个概念,即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验杠杆平衡条件中探究的全过程。专家又给出了第二种思路,我非常赞成。理由是:这些年一直按传统的教学思路讲授这节课,思维定势,可每次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学生对力臂的概念理解不透,让他们画力臂总是出错,每次都自我安慰:力臂的概念和力臂的画法就是个难点,出错也难免。就是没真正动动脑筋,想出攻克难点的方法,很惭愧。专家的思路给我了启示。下面就谈谈重整后的“杠杆”一节的教学思路。先按传统教学思路建立杠杆的概念,并引出支点、动力、阻力,然后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促使学生用实验探究,从而引出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最后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建立杠杆的概念,引出支点、动力、阻力,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后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老师:按右图演示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左边的钩码拉杠杆仍使杠杆平衡。问题: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让学生按下图所示的方法分别操作图1图2(1)、分别按图1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问:三次施加力的大小是否一样?答:不一样(大小关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