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二节洋务运动一、新课导入交通大学老校长唐文治18岁中举,28岁中进士,官至农工商部尚书,可谓“学而优”者。因感官场腐败国运日蹇,而兴国必先育人,遂毅然弃官从教,来南洋大学任校长。民国初年,战乱不止,经费多次断绝,他主动减薪一半,与师生共度难关。高级人才需博览群书,工科学生要更新知识,他带头解囊,捐建图书馆。捐款的前五名是:荣宗敬昆仲10000元,黎元洪大总统1000元,虞洽卿1000元,唐文治1000元,段祺瑞500元。几经减薪的清衫学人捐款数竟与总统富商并列,且超出权重势大的段执政一倍!可谁又知道,此后他家里有很长一段时间老吃咸菜,子女颇有意见。唐校长年轻时,曾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长年夜读八国条约,寻求对策,由此留下眼疾,后期双眼基本失明。为了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他仍亲抓体育,督促学生晨练。当时,教会大学在洋人教练下球艺超群,他决意赶超。一天,圣约翰大学足球队来校比赛,他以耳代眼,临场坐镇。球场四周五步一哨,十步一岗,向他传报比赛实况。当捷报传来时,两行热泪从他两只仅能见到微光的眼睛夺眶而出。如果当时的统治者能像唐文治那样爱国就好了,问题是他们救国乏术,卖国误国窃国却是高手。别的不说也罢,单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当中出现了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派,可有那么一部分脑满肠肥的家伙,就连这也不能接受,大加反对。这就是所谓的顽固派。洋务派顶着压力开展了洋务运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还是以破产告终。他们是如何开展洋务运动的,洋务运动又是如何破产的,让我们学习本节,窥其一斑,庶几可收知全豹之效也。二、知识结构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洪仁玕《资政新篇》)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抵抗派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其他:姚莹、徐继畬及兵器专家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创办工业(军事【自强】、民用【求富】)活动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海军培养人才:新式学校、出国深造结果:失败(四点原因)三、重点难点分析洋务派为什么不主张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由其阶级性质决定的。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阵营,他们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对封建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对这个制度的彻底否定。这和我们今天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是一个道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地方督抚,他们不控制中央政权。要想把运动进行下去,必须得到最高统治者即慈禧太后的支持。而慈禧太后是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假如洋务派提出了彻用心爱心专心国人渐已醒(二)底变革封建制度的主张,那就非但得不到支持,反而会丢官甚至掉脑袋,洋务运动又从何开展?四、高考试题回放1、(1994·全国卷·6)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C)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D、对外国侵略作了些抵制2、(2002·江苏综合卷·11)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因为(B)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C、外国资本的挤压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1993·上海卷·31)“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一论述属于下列哪一派的观点?(A)A、洋务派B、维新派C、顽固派D、立宪派4、清政府在19世纪设立的办理外交、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是(C)A、外务部B、洋务局C、总理衙门D、同文馆5、(2000·北京安徽春季卷·3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仍可益固。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