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教学重难点: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教学设想: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展示多媒体课件)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名句展示)学生抢答:松、竹、梅梅、兰、竹、菊预设:1、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2、千磨万击还坚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用心爱心专心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教师归纳:(课件展示)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学生回答:竹:正直……松:坚强……菊:清高……梅:顽强……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生用心爱心专心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一)分节奏朗读。(二)解读诗句。1、研习第一层: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而无/车马/喧。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山气/日夕/佳,心远/地/自偏。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学生答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用心爱心专心2、研习第二层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提问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学生答3:“花之君子”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用心爱心专心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