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四、教具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2、力学中的功(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8.1-1中力做功和8.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观察、思考、回答各图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思考、回答、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思考、讨论后,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目的阅读,并交流自己的观点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3、功的计算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1牛·米(1J=1N·m)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来源:学科网ZXXK]4、小结及练习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P58动手动脑学物理5、作业布置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第二节功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2)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三、教学难点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四、教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2)在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已知每块大理石板重50牛,用起重机可以在2分钟内将大理石板一次全部送到20米高处。如果用一个工人来背,把这些大理石板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