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二册。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教学用具:磁铁、钢球、铁钉、气球、毛细管、玻璃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喷雾器、细线、小车、铁夹2只、小镜两面、弹簧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1、游戏:抛汽球。比赛:哪一组同学在空中用手拍汽球从第一排传到最后一排后传回。问:汽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播放:大风天气中,树木在晃动和沙尘飞扬等现象。从中归纳总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替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来说明它的存在。)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⑴手指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⑵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⑶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展示:物体正在发生形变的图片。师:观察并回答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探究实验二:将手直立在手掌上,观察手掌是否发生了形变?为什么?将书放到桌面上,书对桌面的压力为什么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呢?探讨:建立假说: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看到。设计实验: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固定激光手电,一平面镜在光源前轻轻晃动,在远处墙上出现光斑的较大移动,进一步改进,再放一块平面镜,将光斑的移动进一步放大。实验操作:1、调整两平面镜的位置和方向(两平面镜的距离尽可能远一些)。使上述光线经过两平面镜反射后,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明亮的光斑(可在光路中喷雾,显示出光路路径)。2、在两平面镜中间向桌面施加向下的压力,可以明显看到光斑向下移动(光斑的移动是压力引起的吗?(撤去压力光斑又移到原处,说明桌面受力发生了肉眼无法觉察的微小形变);探究实验三:1、让力小的女学生把可乐瓶捏瘪。2、让力大的男学生捏玻璃瓶,是否形变。建立假设: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观察。设计实验: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设计思路:V=sh△V=s△h实验操作:取一扁玻璃瓶,灌满红色水,将一细管插入橡皮塞,再将橡皮塞紧紧塞住墨水瓶口。由于毛细现象,毛细管中显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1、用手指扭捏瓶前后侧面,发生微小形变,使容积减小,毛细管中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是否由热胀冷缩引起?进一步设计实验:3、用手指捏瓶左右侧面,微小形变,使容积变大,红色液面明显下降。三、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探究实验四:给你一颗钢珠和一块磁铁,看看你能使它的运动发生哪些变化?(应向学生指出哪些需要注意的情况。)学生探究后交流结论:a.钢球由静止变为运动b.钢球运动由慢变快c.钢球运动由快变慢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