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该问题也是《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所以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深化,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是本单元的最基本的知识目标之一。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2、能力基础: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但即兴探究的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3、心理基础:学生喜欢热闹,但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还习惯于“等、靠、要”。4、与课联系: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再现和深华,因此,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点拨、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三、教学目标1、C层次:真理的概念,真理的特点2、B层次:真理的客观性的表现,真理的条件性的表现,认识的反复性的表现,认识的无限性的表现3、A层次:真理为什么是客观的,真理为什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难点:真理的客观性五、教学方法1、情境唤起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有趣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3、合作探究法:分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突显,学生之间的思维得到融合、交叉、提炼和升华。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4、例证归纳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和经验出发,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感悟,归纳出新的理念。六、教学过程【复习旧课】教师举例: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教师设疑: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用心爱心专心1(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导入新课】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的意义是一样的。教师设疑:1、他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你认为真理是什么?3、如果有用就是真理,会有什么样的情形出现?教师:我们要了解这些问题,进入这节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板书)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真理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符——谬误举例子:屏幕展示出一个椭圆,甲说是长方形,乙说是一个椭圆,究竟谁说对了呢?黑板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回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