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时:2课时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课前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教学重、难点:1、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2、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听着怀旧的经典老歌,翻开一张张发黄陈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前。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讲述内容】【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的P64—67页,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大方面的变迁?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用心爱心专心1、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2、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3、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2: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2、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今天我们所见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中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今天中国的旗袍已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向世界。世界许多国家的女性也对中国的旗袍情有独钟。【合作探究】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近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