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1、缘于“以德治国”方针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主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者的根本问题,尤其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应坚定这一信念,始终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核心地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又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德育中实施美育,以美育促进德育是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2、缘于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场变革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3、缘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话没少谈,道理没少讲,要求没少提,可德育工作收效却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是“言之谆谆,听之藐藐”的无效劳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外来思想已经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而农村小学生的价值、道德评价与能力极其有限,使得学校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德育工作亟待改革,急盼创新,这是我们农村教师发自内心的要求。鉴于以上原因,我校提出本课题,目的在于探索新时期我们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创设和谐、民主、愉悦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从而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增强实效。二、概念的界定1、“美”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美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完美结合并通过宜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完美现象形态。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多种的魅力,它是动人和耐人寻味的。“美育”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世界的根本性教养。美育是与美的感受、欣赏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说,凡是一切运用美的事物对人所进行的教育都是美育。而对美的欣赏不可能是无思想、无内容的“纯粹”的美的享受,它势必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使人们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思想得到升华,观念得到转变。这一切,正是思想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2、美育和德育都属于人文教养,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与人的心灵,都有价值导向、人文导向的作用,都引导学生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二者有区别:德育是规范性(行为规范),在规范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美育是熏陶、感发。在感受、兴发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德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作用于“良知”,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三、理论依据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说吃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那么审美愉悦则是人们最高的精神需求”。如果我们把思想教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寓美育于德育之中,这样,就可以把思想教育与审美享受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