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0页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是我区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本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新起点和发展新环境一、发展新起点“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步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挑战,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和主要任务圆满完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末200.37亿元达到2010年367.36亿元(预计),年均增长12.88%。第2页共30页第1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0页――全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末25.82亿元达到2010年65.69亿元(预计),年均增长20.53%;区级财政收入由2005年7.5亿元达到2010年22.2亿元(预计),年均增长24.23%。――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累计实现964.26亿元(预计),比“十五”累计229.37亿元,增长320.39%,年均增长30.26%。――实际引进内(外)资“十一五”累计实现亿元,比“十五”累计亿元,增长%,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末177.09亿元达到2010年340亿(预计),年均增长13.94%。――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下降4.09%、5.4%、4.68%、8.29%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减排31.2%和47.7%。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业的“1+4”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总部经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提高到2010年%(预计);二、三产业的比重从2005年40.61:59.39调整到2010年18:82(预计);产业结构调整朝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大步迈进。三大功能区启动建设。编制了三大功能区发展规划,全面启动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建设。武昌古城内首义文化区、红巷(都府堤)红色景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长春观—宝通禅寺宗教文化区四大风貌区加快推进。公司总部区已建成使用商务楼第3页共30页第2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30页宇68栋,260余万平方米;在建商务楼宇30栋,160万平方米。借助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契机,启动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楚河、汉街项目建设。滨江商务区万达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裕大华片和车辆厂片建设即将启动。三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资达300亿元以上,成为提升城市功能、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武昌火车站改造、首义广场隧道、临江大道、岳家嘴立交等10余项重点交通建设工程,江盛路、江民路、中山路、杨园路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竣工,推进二七长江大桥、武汉大道、白沙洲高架、东沙连通、地铁2、4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武昌地区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推进胭脂路、保安街、文明路等片区旧城改造,彻底解决插花地历史遗留问题,三角路村、余家头村、团结村等城中村综合改造全面启动。蛇山显山透绿工程、紫阳湖、内沙湖等湖泊修复和保护工程取得了良好进展。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市民素质教育,广泛开展“吴天祥小组”活动和窗口单位文明建设,提高了公共文明指数。积极开展“两型社会”示范创建活动,建设完成了一批“两型社会”示范项目。深入推进创“市民满意路”和“市容环境达标街”活动,大力实施街巷整洁工程,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