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五)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1.(2015·临汾月考)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玄学的出现反映了()A.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C.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D.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从题干中“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的信息分析,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答案]B2.(2015·成都摸底)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是理学的核心即理是世界的本原,但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的文化性格”的作用,故A错误;B体现的也是世界本原,故B错误;C体现的是天理道德与人本性的关系,也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故C错误;从D可以得出,理学强调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故D正确。[答案]D3.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A.净化个人心灵B.树立独立人格C.解决百姓生计D.解释世界本源[解析]本题考查三位理学家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三人只是论述掌握“理”的方法,B、C、D项与三者均不符;A项符合题意。[答案]A4.(2015·保定摸底)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衡,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索,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推崇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D.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解析]董仲舒新儒学宣扬“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他只是开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故A项错误;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广州模拟)他的学说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功夫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虽终日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四民异业而同道”。“他”是()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阳明[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通过反省内心而获得“理”,故D符合题意。A、B、C都不符合材料,故排除。[答案]D6.(2015·海淀区模拟)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C.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嘉靖以后,程朱理学不再是思想界的主流,陆王心学在明朝中期以后广泛传播,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地位,与统治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受到攻击,不被认可,故C项错误;“西学东渐”思潮在民间影响小,故D项错误。[答案]B7.(2015·昆明摸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而佛教传入中国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