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图解附件课件•手足口病概述01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定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等。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手足口病分布与流行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地区。手足口病流行与季节、气候、人口密度、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关。在我国,手足口病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且有明显的季节性。手足口病主要症状手足口病患者通常出现发热、口腔疼痛、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手、足、臀部少数患者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02手足口病病理生理手足口病病毒类型与特点手足口病病毒(HFMDvirus)是一种小RNA病毒,属于肠道病毒科,有25个血清型,其中以Coxsackie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最为常见。HFMD病毒具有高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皮肤、呼吸道分泌物及疱疹液传播。HFMD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如人胚肾原代细胞、人神经细胞、人胚胎肺细胞等,并引起细胞病变。手足口病感染机制HFMD病毒经口进入消化道后,在肠道内增殖并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经过血流到达宿主的上皮细胞,如咽部、扁桃体、口腔黏膜、舌部等,在其中增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流扩散至靶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引起局部症状。同时病毒可经咽部分泌物排出,或通过疱疹液、粪便等途径排出,继续传播给其他人。手足口病病毒传播途径01020304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皮肤、疱疹液、粪便、鼻咽分泌物等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通过母婴传播,如经胎盘或产嚏等。通过污染的物品、环境等传播。道感染胎儿。03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与诊断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口腔和咽部疼痛手足口病患者通常会先出现发热症状,多数为中等热度,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发热通常持续1-3天,随后逐渐降至正常。手足口病患者口腔和咽部疼痛较为明显,尤其是口腔黏膜疹出现后。疼痛可能导致患者流涎、拒食、哭闹等。手足皮疹臀部皮疹手足口病患者的手足部位会出现特征性的皮疹,表现为米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水疱,周围有红晕,通常在足跟和足背部更为明显。部分手足口病患者臀部也会出现皮疹,但较少见。手足口病鉴别诊断010203水痘疱疹性咽峡炎其他出疹性疾病水痘患者会出现全身性皮疹,且皮疹主要集中在皮肤和黏膜上,与手足口病不同。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口腔和咽部疼痛明显,但皮疹主要集中在口腔和咽部,而非手足部位。如风疹、猩红热等,这些疾病的皮疹分布、颜色、形态等与手足口病有所不同,可以加以鉴别。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发热、口腔和咽部疼痛、手足皮疹等症状,且皮疹形态符合手足口病的特征性表现。流行病学史患者在流行季节生活或旅行过手足口病流行区域,或者与手足口病患者有过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病原学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可辅助诊断手足口病。04手足口病治疗与预防手足口病治疗方法急性期治疗抗病毒治疗重症病例处理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保持口腔清洁、使用退烧药等。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对于重症病例,需要住院治疗,包括机械通气、控制血糖等措施。手足口病预防措施01020304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患者增强免疫力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后。定期清洁和消毒生活环境,特别是儿童玩具和餐具。如果知道有手足口病患者,应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适当的锻炼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尽量避免接触。手足口病疫苗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接种程序疫苗效果目前国内使用的手足口病疫苗主要是6个月至5岁的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儿童。一般需要接种两剂次,间隔一根据临床试验和实际使用情况,EV71型疫苗对预防手足口病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对预防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是EV71型疫苗。个月左右。05手足口病护理与管理手足口病护理要点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保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