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师范生环境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在校师范生的环境素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环境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处于较差水平,不同专业、生源地、家庭收入等对师范生的环境素养有一定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关键词师范生;环境素养;调查研究随着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环境教育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有了较快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环境保护运动中,西方学者提出环境素养的概念。由于环境素养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素养可分为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等组成部分[1-2]。在校师范生肩负着未来环境教育的重任,加强在校师范生的环境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而且对促进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3-4]。本文从环境意识、知识和行为等方面对在校师范生的环境素养进行调查研究,以促进师范院校环境教育建设与发展,并为我国环境教育和环境素养理论研究提供帮助和支持。1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以湖北师范学院在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参考多篇论文中的问卷[2,5-6],考虑所调查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行为和环境教育认识等方面为基础,建立环境素养水平评价体系,依据高等学校环境教育教材,尽量反映当地的环境问题,编制环境素养调查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60份,经过认真鉴别和整理,有效问卷350份。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做数据统计。具体方法:用百分数或样本平均分表示单个问题或某类问题选项的分布情况;用平均数差异性检验分析不同类别学生的环境素养水平有无显著性差异。根据所用问卷的难度、题目类型的不同,参照以往环境素养调查级别界定的基础上作适当修正[7],界定环境素养水平的级别,经统计分析得到结果。2在校师范生的环境素养现状及问题1)高等院校在校师范生的环境素养总体水平不高,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处于较差水平,环境知识掌握不全面,在行为上相对消极和被动,自觉程度较低;环境知识、环保意志及环境行为发展不同步,知识缺乏、行为滞后。2)院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3)性别对环境素养的影响发生新的变化。无论是在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行为水平方面,还是在总体水平上,都是男生的得分比女生的得分高。4)居住地与环境素养的关系复杂:来自地级以上城市的大学生环境素养得分最高,在环境意识、环境知识方面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在环境行为方面却低于其他地区;来自县城的大学生环境素养得分最低。5)收入对环境素养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规律。基本上是随着收入的增加环境素养的综合得分越高,家庭收入最高的环境素养综合得分最高,但来自中等收入的家庭异常,综合得分最低,在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方面得分都是最低的;在环境行为方面,家庭收入最低的反而在这方面最高。3提高在校师范生环境素养的对策及建议3.1重视、强化环境教育,明确环境教育目标,开设环境教育必修课程调查发现,关于高师院校环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效果缺乏系统评估,教育目标不明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强化环境教育,明确教育目标。开展大学生环境素养培育的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强化环境教育。要对教材和课程进行改革,增加环境教育的内容,把环境知识和技能变成大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8]。开设环境教育必修课程可使高校环境教育得到保障,增强环境教育的效果。同时,把环境教育目标也贯穿于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技能。3.2加强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构综合性环境教育体系环境教育是跨学科的教育,不同的学科教育虽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内在联系,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开展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的渗透教育是提高环境素养的一个主要模式。调查结果表明,64.9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