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模式的对策研究【内容提要】以深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为基础,归纳总结我国目前存在的四种中小企业贷款模式,借鉴国际中小企业贷款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实际,提出创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模式的政策建议。【摘要题】商业银行【关键词】中小企业/贷款模式/对策【正文】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即便是在金融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虽然其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比较齐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亦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据陕西省工商联2008年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调查显示,在419家中小企业中,有88.55%的企业认为贷款比较难,在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构成中,认为银行信贷政策偏紧占55.16%,信贷审批手续复杂占48.57%,缺少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机构占40.95%,贷款利率偏高占23.43%,企业信用不足占8.92%①。在信贷政策调控和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私营企业及个体短期贷款余额4214亿元,比去年12月贷款余额还少。全国1月份的短期贷款余额是比去年12月份增加了4000亿元,但是私营和个体的短期贷款余额减少了7亿元②。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综述(一)信贷配给理论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中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货币论》中,其后西方学者陆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直到80年代前后贾菲、斯蒂格利茨、韦易斯(Jaffee,Stiglitz,Weiss,1981)拉塞尔(Russell,1976)等人把信贷配给现象纳入信息经济学中进行研究,形成目前的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理论。即信贷配给一方面是指在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人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人被拒绝,被拒绝的申请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也不能得到贷款;另一方面是指一个给定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部分地被满足(如申请100万元,但只能得到50万元)。罗莎(Roosa,1951)、罗伯特(Robert,1976)、斯科特(Scott,1953)等人认为信贷配给是某些制度上的制约(如政府约束的利率上限,制度约束的商业银行最小资产流动性要求等)所导致的长期非均衡现象。霍奇曼(Hodgeman,1960)认为银行面对一群具有固定收益分布的借款者,无论在何种利率价格上,都存在一个提供信贷供给额的最大上限;由于项目存在失败的概率,银行的预期损失便是信贷额的函数,信贷额越大意味着银行的预期损失越大。弗瑞德·乔尔和彼得·霍依特(FriedJoelandPeterHowitt,1980)将劳动合同理论推广应用到银行与客户信贷关系行为上来,认为信贷配给现象是银行和客户之间风险分担的一种安排。贷款者和借款者不仅可以从信贷合约中获得现实的利益,而且可以从涉及到不确定的未来交易量、交易价格的“隐性合约”关系中获得好处,并分担风险。(二)信息不对称理论20世纪70年代,3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分别从商品交易、劳动力和金融市场3个不同领域对市场信息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殊途同归地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本身也是市场”。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在信贷市场的分析和应用,为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信贷配给、市场失灵等现象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做出解释。(三)市场失灵(市场缺损)理论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监管。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2006)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时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难归根到底是市场失灵,而在我国则更多地是一种市场缺损和制度缺失。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同,当前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市场失灵的问题,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