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级公立医院收入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和《XX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0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湘政办[2010]105号)等文件精神,近期,我们会同厅社保处对14家省级公立医院以及长沙、株洲等地部分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走访和座谈,特别是对医院医疗收入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试图探索医院收入监管的有效途径,为顺利推进医改、出台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一、省级公立医院的基本情况近些年来,省级公立医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规模不断壮大。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省级公立医院发展很快,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目前14家省级公立医院共有在职正式职工12565人,离退休职工3704人;实际病床数为11531张,病床使用率为130.3%,年诊疗人数为6262288人次。二是医院收入大幅增长。医院收入主要由三块组成,分别是医疗收入、药品收入、财政补助,其中医疗收入又由门诊医疗收入和住院医疗收入构成。2009年,14家省级公立医院的总收入为445317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174万元(占医院总收入的4.5%),医疗收入230829万元(占医院总收入的51.8%),药品收入190991万元(占医院总收入的42.9%),其他收入3142万元(占医疗总收入的0.8%)。2007年至2009年14家省级公立医院医疗收入分别为135805.77万元(不包括湘岳医院、结核病防治所)、188307.9万元、230828.9万元,平均每年增幅达40%以上。三是医院国有资产快速扩张。总资产为687965.97万元,净资产为417680.63万元,总负债为269891.15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6.95%。根据调研分析,总体上省级公立医院国有资产增长较快,综合医院比专科医院发展更快,同时,由于这几年医院贷款建设,公立医院负债额也逐年增长,有进一步扩张之势。第1页共8页二、公立医院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公立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收入结构复杂,医院之间收入规模差距较大,医院内部收入分配也千差万别。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特别是收入管理方面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从财政监管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公立医院收入的资金属性亟待明确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省财政厅、省物价局联合发布的湘价费[1992]219号、湘价费[1997]71号文件中就明确规定医院收入属于事业性收费。但在2002年省物价局、省卫生厅发布的《XX省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整规范我省医疗服务价格的通知》文件中又宣布湘价费[1992]219号、湘价费[1997]71号文件于2002年10月15日起废止,当时并未就医院收入的属性问题予以明确说明。从卫生厅编制的部门预算看,2001年至2004年公立医院的医疗收入列为事业收入,2005年至2011年公立医院的医疗收入列为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收入。目前从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来看,在非税收入类中,卫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里也没有医疗收入对应的收入项目。因此,公立医疗收入是否属于非税收入亟待明确。(二)公立医院收入监管亟待加强相对于一般事业单位,公立医院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国有医疗资源,具有较强的创收能力,因而从经费供给上一般确定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或财政定额补助单位,财政只负责对公立医院的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进行人员工资补助,而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经费基本靠自创收入解决。2009年,我省财政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仅为2亿元,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4.5%。另一方面,以药补医的情况非常严重。2009年,14家省级公立医院药品收入为190991万元,占医院总收入的42.9%左右,其中15%为加成收入,共计28648.65万元。以药补医甚至以药养医现象严重,社会各界反响很大。但站在医院的角度来看,也是实属无奈之举。随着医院医疗成本不断增加,本来政府财政投入就不足,医院只好在药品加成收入上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亏空。而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直接投入不多,医院主要靠自创收入维持正常运转,所以财政对医院收入的监管也觉得底气不足,第2页共8页一直没有把对公立医院收入的监管提上议事日程。(三)公立医院内控机制亟待健全目前,公立医院基本都是实行“以药补医、收入归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