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公开课课件•杜甫及创作背景介绍•《登高》文本分析•杜甫诗歌风格及影响•杜甫《登高》的历史地位与价值•《登高》教案与教学建议•相关资料与参考文献01杜甫及创作背景介绍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誉为“诗圣”。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士族家庭,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人民疾苦和历史变迁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创作背景《登高》一诗创作于大历二年(767),当时杜甫流寓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年五十六岁。诗人长期漂泊不定,备尝艰难辛苦,此时已届暮年,安居成都草堂,经常来往于梓州、夔州之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长江之滨的景色,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02《登高》文本分析主题思想010203描述景象抒发情感精神追求诗歌描写了作者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诗歌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无奈,以及对自己命运的不满与忧虑。诗歌体现了作者对自由、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探索。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声韵节奏修辞运用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语言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歌的声韵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名句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情感基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描绘了秋天的肃杀之气和江水的汹涌澎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荏苒、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社会变迁的忧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漂泊异乡的无奈和对人生百年的感伤,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03杜甫诗歌风格及影响杜甫诗歌风格现实主义风格杜甫的诗歌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民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杜甫在诗歌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寓言、讽刺、象征等,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力。语言简练、质朴自然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文字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杜甫诗歌的影响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被广泛传颂和赞誉,还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对社会的影响杜甫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对后世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对个人的精神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能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04杜甫《登高》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文学史上的地位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登高》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杜甫的文学造诣和艺术风格。《登高》在古代文学史上被视为经典之作,代代相传,成为了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对后世的影响01《登高》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典范,激发了后人的创作灵感。02后世许多文学家和诗人对《登高》进行了评注和研究,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要对象。对现代的启示《登高》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成就对现代人具有启示作用,使人们更加重视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登高》展示了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借鉴机会,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05《登高》教案与教学建议教学目的与重点难点教学目的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感和人生感悟掌握诗歌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教学目的与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和人生感悟教学目的与重点难点01020304掌握诗歌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点美水平和意境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